案情回放:
李某于2008年4月持陳某的身份證參加應聘,入職廣州某電子公司任技術人員。2008年5月,雙方簽訂勞動合,李某也是以陳某的名義與公司簽訂勞動合同。2008年10月李某在工作中受傷,此時公司才發(fā)現(xiàn)其真實身份。在申領工傷保險待遇時,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中心以此前購買工傷保險是以陳某名義參保的,在參保檔案中并沒有李某的參保資料為由,作出對其的工傷待遇申領不予受理的決定。由于得不到社會保險中心的補償,李某親屬多次找公司索賠。公司認為得不到社會保險中心的賠償是由于李某本人以使用假冒身份證導致的,因此,公司不承擔任何責任。于是李某便申請勞動仲裁。
律師說法:
廣東華譽律師事務所鄭賢春律師分析認為,本案的爭議焦點是使用假身份證發(fā)生工傷事故由誰來承擔責任。
根據《勞動合同法》、《工傷保險條例》等相關勞動法律法規(guī)規(guī)定,員工發(fā)生工傷如果企業(yè)為其購買了工傷保險的話,賠償金是由社會保險中心來支付;若企業(yè)沒有為員工購買工傷保險的話,則由企業(yè)負責賠償。
本案中在企業(yè)為李某購買了工傷保險的情況下其因工傷受傷的賠償理應由社會保險基金會來賠償。因此企業(yè)是不需要賠付的。
勞動者在入職時以假身份證,勞動者入職時屬其自身過錯,向用人單位提供虛假材料申請入職的,企業(yè)亦按此為其繳納社會保險的,發(fā)生工傷的,賠償責任應由勞動者自己來承擔。此種情形企業(yè)已經依法履行了法定的義務,過錯責任不在用人單位而是勞動者自身的欺詐過錯導致其無法按照規(guī)定享受工傷保險待遇,故用人單位無需再向勞動者支付工傷保險待遇。如果用人單位因急需勞動者,而在勞動者不符合入職年齡時,單方為其隱瞞真實年齡而向社保中心提供虛假材料的,應由用人單位承擔工傷保險待遇責任。而對于社會保險基金管理中心以此前購買工傷保險是以陳某名義參保的,在參保檔案中并沒有李某的參保資料為由,作出對其的工傷待遇申領不予受理的決定是否應當是值得商榷的。
因此,為避免勞動者在入職時以假身份證給用人單位帶來的法律風險,用人單位應嚴格把好勞動者入職的招聘程序,尤其是勞動者提交的個人信息材料方面,列明“如本人向提供的信息存在虛假的,本人同意單位解除勞動合同及不支付經濟補償金,因本人提供的信息導致本人無法享受國家相關的福利待遇的,本人自愿承擔法律后果,與用人單位無關”等說明,并簽字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