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如何考慮安全對策
根據(jù)上述的由于能量轉移或逸散所造成的致因理論,哈登提出了“防止能量的聚焦;防止或限制危險能量的釋放;使危險能量與人及敏感設備在時空上脫離;設置阻隔斷或減弱危險能量的屏障;提高人、物受傷害的閾值(如借助于護具)”等安全對策,這無論是在原則上還是可操作性上都具有明確的指導意義。
5危險源與事故原點
5.1危險源
所謂危險源,廣義上講是指具有或潛在物質與能量的危險性,從而有可能對人身、財產(chǎn)、環(huán)境造成危害的設備、設施或場所。具有危險性的物質,通常可以用聯(lián)合國建議的九大類來概括。
隨著經(jīng)濟的發(fā)展與生產(chǎn)規(guī)模的不斷擴大,重大的產(chǎn)業(yè)事故災害也屢屢出現(xiàn)。為了遏制事故災害,上世紀70年代的英國首先提出了重大危險源(或重大危險設施)的概念,并由英國衛(wèi)生與安全委員會設立了重大危險咨詢委員會(ACMH),專門負責研究重大危險源的辨識、評價與控制技術。以后其他發(fā)達國家和一些發(fā)展中國家也先后開展了這一工作。我國在90年代初,把“重大危險源評價與宏觀控制技術研究”列為國家“八五”科技攻關項目,已取得了重要成果,并已建立了國家標準“重大危險源辨識”GB18218-2000,由國家質量技術監(jiān)督局于2000年9月17日發(fā)布,2001年4月1日正式實施。該標準給出的重大危險源的定義是:長期地或臨時地生產(chǎn)、加工、搬運、使用或貯存危險物質,且危險物質的數(shù)量等于或超過臨界量的單元。單元則是指一個(套)生產(chǎn)裝置、設施或場所,或同屬一個工廠的邊緣距離小于500m的幾個(套)生產(chǎn)裝置、設施或場所。
應當指出的是,此重大危險源的定義及危險物質臨界量的標準等規(guī)定,不適用于核設施、處理放射性物質工廠、軍事設備以及危險品運輸。
5.2事故原點
可能造成事故災害的裝置、設施或場所是危險源,但一旦發(fā)生了事故,它并不就是事故原點。事故原點只是該危險源中事故的原引發(fā)點或起始位置。它的顯著特征是:
a)具有發(fā)生事故的初始起點性;
b)具有由危險(隱患)到事故的突變性;
c)是在事故形成過程中與事故后果的直接因果關系的點。
這三個特征被認為是分析、判定事故原點的充分必要條件。應注意的是,確定事故原點雖是查找事故原因的首要一環(huán),但它并不就是事故原因,在一個單元事故中只能有一個事故原點,而事故原因可能有多個。
掌握事故原點是對發(fā)生了事故進行科學調查、分析的基礎,也是進行危險性評價、事故預測和采取相應安全對策所必需的。因此對那些可能成為事故原點的地方,必須重點予以評價和防范。
發(fā)生了燃燒(火災)、特別是爆炸事故以后,由于當事人可能受到了嚴重傷亡,現(xiàn)場也遭受破壞,往往不易直接確定事故原點,這時就需要間接地進行推定。推定方法通常有以下三種:
a)定義法。即根據(jù)事故原點的定義,運用它的三個特征找出原點。此法用于簡單的事故分析較為有效。
b)邏輯推理法。事故原點雖不是事故原因,但事故致因理論中的邏輯分析方法對于尋找事故原點仍是有用的。即沿著事故因果鏈進行邏輯推理,并設法取得可能的實證。如物、機受損情況,拋擲物飛散方向,殘渣殘片、炸坑表象等。通過進行綜合分析、推理,使事故的形成、發(fā)展過程逐漸顯現(xiàn)出來。此法用于火災、爆炸那些破壞性大的、復雜的事故調查分析較為有效。
c)技術鑒定法。即收集、利用事故現(xiàn)場事故前原有和事故后留下的各種實證材料,配合一定的理化分析和模擬驗證試驗,以“再現(xiàn)”事故發(fā)生、發(fā)展情景。此法適用于重大事故調查分析中。
當然,在實際工作中可穿插、綜合使用這幾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