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在英國萊斯特大學的一次會議上提出了一種新的理論,重新解釋了全球變暖問題。這一理論不久后將在《ScienceFirstHand》雜志上發(fā)表。這一頗受爭議的理論完全否定了燃燒化石燃料以及大氣中二氧化碳層的作用。按照俄羅斯科學院弗拉基米爾-沙杜瑞的說法,科學家們在過去大約一百年時間里所記錄下來的全球平均氣溫明顯升高的狀況可能是由于大氣的變化,而與人類燃燒天然氣或石油所排放出的二氧化碳無關。沙杜瑞解釋了高空中冰晶總量的變化是如何破壞高空中稀薄的中間層的,而中間層可以削弱到達地球表面的太陽輻射。
沙杜瑞對過去140年內(nèi)的年平均溫度變化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以此說明,到二十世紀初,全球溫度有輕微的降低。這一結(jié)論與目前將氣溫升高歸咎于工業(yè)革命后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的全球變暖理論公然相反。沙杜瑞提出,始于1906-1909年的氣溫升高,可能有截然不同的原因。他相信,1908年6月30日發(fā)生在西伯利亞邊遠地區(qū)貝加爾湖西北部的通古斯事件是氣溫升高的原因。
通古斯事件,也稱為通古斯隕星事件,一直被認為是一顆小行星或彗星進入地球大氣層后產(chǎn)生的爆炸。這一爆炸所釋放出的能量相當于十五兆噸當量的原子彈所釋放的能量。如同將無數(shù)塵土揚進大氣一樣,方圓2000多平方公里內(nèi)的6000萬棵樹木被拔倒。沙杜瑞提出,這一爆炸可能導致了“高層大氣層相當大的動蕩,并改變了它的結(jié)構”,這次爆炸觸發(fā)了后續(xù)全球溫度的升高。
全球變暖一直被認為是“溫室效應”的結(jié)果。太陽的能量輻射到地球表面使全球溫度升高。沒有溫室效應,這些能量大部分都可以像熱輻射一樣隨后反射回太空。然而,目前那些所謂的高空中的溫室氣體吸收了許多太陽能量,并將其中的一部分輻射回了地球表面。由此造成了溫度的上升。
許多天然氣以及一些常規(guī)發(fā)電站、汽車和飛機排出的氣體都充當著溫室氣體的角色。二氧化碳、甲烷和碳氟化合物(CFCs)都是有影響的溫室氣體。大氣層中天然存在著二氧化碳和甲烷,但是直到工業(yè)革命,這些氣體的含量才開始逐漸上升。尤其是二十世紀初,科學家們已經(jīng)在指責溫室氣體是全球溫度上升的罪魁禍首了。為了使全球變暖得以逆轉(zhuǎn),像京都議定書這類的協(xié)議,都著力于控制甚至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然而,沙杜瑞解釋說,最具效力的溫室氣體其實是水,而這一點正好結(jié)合了他的研究重點。按照沙杜瑞的解釋,大氣層中(以水蒸氣或冰的形式存在)的水,即使是很小的變化都可以造成地球表面溫度巨大的變化,其效應遠遠超過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碳和其它氣體的作用。1%水蒸氣含量的升高可以將地球平均表面溫度提高4攝氏度以上。
早在150年前,愛爾蘭科學家約翰-廷德爾就曾經(jīng)暗示過水蒸氣對于控制地球溫度的作用。廷德爾談到了為什么天空是藍色的,以此來解釋這一問題:“最強的輻射吸收層就是控制地球溫度最重要的氣體層。”他寫道:沒有水蒸氣,地球表面將是“冰板一塊”。高空中稀薄的云層使陽光射到地面,但是將熱輻射反射回了太空,它的作用就如同一個絕緣的溫室層。
對于我們來說,水蒸氣層甚至比二氧化碳層更難于控制。德克薩斯A&M大學的安德魯-德斯勒在《全球氣候變化科學與政治》中寫道:“然而,人類無法控制所有的溫室氣體。大氣層中最具效力的溫室氣體是水蒸氣。”他說,“人類根本無法控制大氣豐度,控制它的是全球海洋蒸發(fā)與降水間的平衡。”
由此,沙杜瑞得出結(jié)論,只有嚴重的自然現(xiàn)象,如小行星或彗星撞擊或在空中爆炸,才能嚴重地打亂大氣中水的含量,破壞由高緯中間層(距地球50到85公里)里的冰晶組成的穩(wěn)定的“銀云”,或叫夜間發(fā)光云。通古斯事件正是這樣一個事件,而這一事件又正好發(fā)生在二十世紀全球溫度開始穩(wěn)步上升的時期。對于這場中間層的災難到底是怎樣發(fā)生的還有許多假想,科學家們未來需要更多研究來給出最后的答案。